实录丨方方答问: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荷谈阅色 Author 易小荷
1982年方方大学毕业后
方方,本名汪芳,祖籍江西彭泽,1955年5月生于江苏南京,成长于湖北武汉。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,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,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。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;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,一级作家。
原题
武汉封城第43天,
我问了方方一些
日记里没有的问题
一个人的记录,微不足道,更不足概括全貌,但无数个人的记录,汇集一起,真相便会以全方位形态露出水面。
这应该是她对“方方日记”的自我定位。
但公众并不这样看。至少我那个以文化人为主的朋友圈,几乎因为方方的日记而撕裂了。赞成的人说,“方方敢于出声,勇敢地表达”;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有的赞誉有些过了,“她还远远不够,并没有触及到事物的本质”。
方方和池莉一样,都曾是武汉地域文学的代表人物。但是,疫情的发生,使她变成了这座城市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——她在作家二湘的公众号“二湘的六维空间”以及“二湘的七维空间”上面,从开始写日记到现在,篇篇都是10万+。
在此之前,她广为人知的作品,早期的代表作是《风景》,通过一个亡婴的视角去写武汉的底层家庭,冷峻又悲观;后期的另一部代表作,是揭开被屏蔽的历史事件……
和她之前的这些文学作品相比,她的日记完全摒弃了文学语言,更多采用平实的讲述,它就是一个身处疫区的个人记录,如同方方的自我解读:
不可能宏大叙事,也不可能记下抗疫中所有的人事,更不可能用文青们热衷的语言。它就是随心所欲式的,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写下来而已。不是新闻,更不是小说。而这种喜怒哀乐的情感,不会跟所有人相同,也不会符合每个人的标准。
但几乎每篇日记都能提炼出一两句金句,比如那句已被无数人引用的:
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成了一座山。
她既不是医护人员,也不是“那些数字”当中的一个,为什么她的日记这么受追捧?方方说过她问过很多朋友、同事,都不清楚。
从疫情开始至今,我印象较深的是无数个体的命运,但他们大多数人的故事,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,让人记不住名字。另类的是,豆瓣上已经删掉日记的小杭,以及诗人小引。
我的一个朋友说,“评价一个人,有时候需要体谅他(她)的处境和局限,但有时也不用体谅,作品是用时间来检验的,未来的读者应该能分辨出真正的勇敢、真正的怯懦,以及两者之间的某种状态。”
他还打了个比方,西游记中,孙悟空画个圏为师父抵挡妖魔鬼怪,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就生活在这个圏中。我们都知道边界在哪里,区别在于,有些人会歌颂边界,有些人则走上荊棘丛生的道路,更多的人在孙悟空的圆圈里平静舒适地生活。
我想大概是因为,大多数人都没有出声,或者“人微言轻”,出声而没有被听见,或者因种种原因,出声了但消失在风中。
知识分子被誉为“社会的良心”,普通人都会希望知识分子能够利用他们的“特殊地位”,发出更高分贝的声音,推动社会进步。
如果知识分子都像大多数人一样沉默,怎么担当得起“知识分子”这个称号?
所以,我们都希望,方方还能说得再多一些。
方方答问实录
易小荷(以下简称Y):您的日记太真实了,里面记录的细节,所有的感叹,发出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或许可以用文学手段修饰一下?
Y:好些人说宁可关注方方的日记,也不愿意相信《长江日报》这些媒体,您怎么看?有没有想到武汉日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?
Y:“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个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。”这句话成了此次疫情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,回过头来看这句话,有没有觉得它变成了一个预言?
Y:您每天都在关注个体的新闻,除了武汉日记,有没有想法将来把某个个体的命运记录下来,写成小说?(或者说有没有哪个个体的命运是最触动您的?)
Y:有人说,此次疫情中,中国作家集体失声,为什么您要出声?尤其是您的日记里面有相当多对不作为官员的指责和对武汉的批评……
Y:“如果要谄媚,也请守个度。我虽然老了,但我批评的气力从来不老。”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您身上的很多故事,像“某作家活动鲁迅文学奖”“某诗人评审职称晋升”,你发表的质疑书,这些其实都是批评,其实都是身边的人,低头不见抬头见,但是您都要发声批评。对您来说,批评意味着什么?
Y:您认可作家除了写作,还应该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吗?
Y:当初关于批判您的小说,您遭遇了庙堂和江湖两方面的围攻,怎么看?群情汹汹而来。害怕么?
Y:也就是很多年以后,如果有人评价起方方这个作家,您希望是“她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、有良知的、令人敬佩的女作家?”还是“她是一个文字水平高超,写作技巧卓越的作家”?
Y:当初在创作《武昌城》时,您是如何平衡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想象?您觉得铭记历史对于当下生活的人们有何意义。
Y:其实网上也有很多质疑或者反对您的声音,面对这样的声音,您会不会觉得委屈或者伤心?您在这样的情况下,在周围人的恐惧和慌乱中,是怎么保持平常心的?
Y:前作协主席这个身份,对你有保护作用还是有负面影响?
Y:您相当多的作品都是描绘武汉人的生活,您最喜欢武汉人的哪一点?这次的肺炎疫情,有没有让您体会到武汉人的其他不同方面?
Y:您如何看待作家和城市的关系?
Y:如果疫情过去,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?
方方写字楼
张志鸿:“方方日记”说明了什么?
方方:张之洞如何成就了大武汉?
一个转身,光阴就成了故事